梁洪生:让学生的心和课程一起建设
■良诗
近日,哈佛大学一位学者与梁洪生交流后说:“你身上充满了一种职业幸福感。”梁洪生很喜欢这个评价,这正是他多年的追求和切身感受,且欣喜这种感受可以跨越国界而被感知和认同。
梁洪生是江西师范大学区域社会资料研究中心主任。由他领衔的教学团队2004年3月起在江西师大开设的“江西历史与省情”课程,是首批校本精品课程。至今为止,江西师大仍是江西高校中唯一系统开设这一课程的院校。
作为江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高校省情教育专家之一,梁洪生知道,他授课的对象多来自农村。因此他在课堂上介绍和解释“乡土社会”,重在一个“真”字,绝不泛言大环境大历史,而是针对多数学生成长的小环境和他们熟悉但未必深刻理解的文化氛围展开讲述,使之具有亲切感,进而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乡村生活中的智慧、真情以及受条件限制而存在的种种“无奈”。同时,“乡土社会”介绍与解释也在对生长于城市的学生进行着农民、农业的相关知识教育,使之具有空间对比感。正是在这门课的启发下,听课学生廖新良向省委书记进言,建议加快省情课教材的编写,由此带动了江西新一轮省情教育的高潮。
最让梁洪生引以自豪的是,在授课中他引导学生完成一个题为“我的家乡与家庭”的文本。此举意在训练学生实录家乡环境和家人生活的能力。他要求学生在节假日后返校,或带来家藏的文献,或展示新拍的照片,或讲述听到的掌故,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发现和理解制成多媒体,向全班演示,梁洪生则随即加以评点解释。这么一种来回,师生均能获益:学生把自己和家乡拉进了课程,参与课程建设,教师则不断获得鲜活的乡土信息。
这一创举更大意义在一个“情”字:关照和尊重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同时把他们的生存环境、家庭背景、奋斗历程、所遇困境以及观察到的种种弊端“实录”甚至是宣泄出来,同时回味父母养育之恩、亲朋照顾之义和老师教育之情。在这一过程中,梁洪生不断启发学生如何“实录”,还用心阅读每篇文本,逐个回信,表达感受。这已超越了一般的教学讲评,将授课提升为平等坦诚的师生对话,让学生的心和这门课程一起建设,一路前行。
梁洪生的一个强烈感受是:如果一个大学生知道养育之不易,懂得感念父母之恩情,愿意敞开心扉和老师交谈,那么他至少不会轻生,仅从生命教育的意义来说,这门课就收到了比课程内容更多的积极效果。2004级学生夏华炜在题为《家》的作业里写道:“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的眼中含满了泪水,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想过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点点滴滴。”2005年5月,经学生本人同意,第一批文本作为精品课程的范文在网络公开。梁洪生还以《向本科生调查和学习》为题撰文推介。至今,这些文本已经汇成有血有肉、很有参考价值的江西乡村资料,即将结集出版。
教育的意义在于材料的鲜活。作为生长于江西的一名知识分子,梁洪生心系乡土,长期从事江西相关问题研究。他用25年时间完成了对江西所有县、市的系统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仅拍摄保存的照片就有5万多张。这些丰厚资料中的精彩内容源源不断充实到他的教学内容中。同时,近30年的深入江西乡土民间,使得梁洪生对江西民众的生存环境、乡村内部的生活和人群关系,以及尚存的乡村群体活动和习俗仪式等都极为熟稔。在课堂上,梁洪生谈到江西的省情如数家珍,相关资料信息信手拈来,在历史积淀的“厚重”和当代社会的“丰富多变”间游走,为学生看待今天的江西搭建桥梁。在教学楼,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图景,梁洪生在课堂上娓娓道来,数十个专业的学生济济一堂,屏气凝听,他们在“更多了解江西”的前提下找到共识。
近年来,梁洪生先后获得江西省教育工委和教育厅“江西省第四届师德先进个人”、学校首届“教学名师奖”等荣誉。但是梁洪生深知:一门课、一个文本并不能解决学生的全部问题,但教师应该为此尽心尽力,同时完成自己的重大转变——从职业性的“教师”,到生命意义的“导师”,让更多学生感受其人格魅力和积极影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